1. <i id="uezm5"></i>
      <i id="uezm5"></i>
    2. <optgroup id="uezm5"></optgroup>
      <wbr id="uezm5"></wbr>
      <i id="uezm5"></i>
        <delect id="uezm5"></delect>
    3. 資訊內容
      科普 | 藥食同源的源流 內涵及定義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養生保健在中國成為新風尚。與此同時,藥食同源一詞逐漸廣為人知,與其相關的研究論述亦越來越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將進一步促進藥食同源的相關研究。從目前人們對藥食同源理念及藥食同源物質的研究與應用來看,尚存在一知半解、誤用濫用的現象,亟需對藥食同源這一概念追本溯源,明確其內涵及定義,指導企業開發及民眾使用。




      1 藥食同源概念的提出


      藥食同源是現代人們對于藥食關系及其應用的總結,其確切的出處及時間尚不明確。從中國知網、維普、萬方和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等數據庫中收載的文獻查詢可知,該詞首現于1984年發表的《略談腫瘤病人的飲食療法》[1],但在20世紀30年代,即有“醫食同源”的說法[2],而在藥食同源提出后,兩者常同時出現。有學者認為醫食同源即為藥食同源,或因古代醫和藥的界限不明顯,主要醫療手段為藥物,且醫家多會認藥采藥,更善合藥[3]。發展到現代,醫學與藥學已逐漸分化成2個學科,醫食同源與藥食同源也表現出差異。從研究對象及范圍來看,醫食同源側重于學科之間的關系,指的是醫學和飲食營養學在實踐及理論上的同源性,包含了藥食同源,范疇較大;藥食同源中,藥物是醫學的載體,食物是飲食營養學的研究對象,該詞強調的是藥物和食物的關系,范圍較小[4]。藥食同源可視為從醫食同源中分離出來、研究具體藥食關系的支流。藥食同源概念自首次提出以來,其研究總體表現出上升趨勢,且在近幾年有較大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藥食同源符合市場需求。人口老齡化、亞健康及慢性病的威脅使“養”和“防”成為現代人日常保健的重心,且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回歸自然,尋求符合自然法則的醫療及保健方式[5]。食物是*好的藥物、食物代替藥物等理念促使具功能性的食品成為時興的食品形式。二是政策鼓勵。1987年,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管理局聯合頒布了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明確了藥食同源物質的范圍,促進了藥食同源的相關研究。2016年以來,國家集中頒布了多個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法律法規文件,其中尤為強調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的優勢,鼓勵開發藥食同源食品。


      2 藥食同源的發展史


      要分析一事物的內涵,須對其追本溯源。俞慎初[6]在《中國醫學簡史》一書寫道:“醫藥學的*初萌芽就是孕生于原始人類的飲食生活之中的,這應當說是人類醫藥學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雖然藥食同源一詞出現于現代,但藥食同源的理念早已體現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在古代,我國人民已認識到“藥從食來、食具藥功、藥具食性”,并利用食物的藥用價值進行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即“食養”和“食療”[7-8]。

      2.1 夏、商、周、春秋

      隨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從生食到熟食,從“饑則求食,飽則棄余”到“植五谷,存余糧,釀香酒”的轉變,醫藥的發展也從無意識的偶而為之到有意識的經驗累積。甲骨文中記載了100多種可入藥的動植物,有釀酒、魚治腹疾、棗治瘧疾和艾灸的描述[9-10]?!饵S帝內經》記載:“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11]119?!皽乎蝉贰?,都用五谷蒸煮而成,說明五谷制成湯液和酒,既可飲用、也可療疾?!搬t”的繁體字為“醫”,“酉”即為酒??梢?,殷商時期人們對藥物已有基本的概念和認知能力,并多以酒、食為藥?!渡胶=洝房梢暈楸静萦涊d的源頭,書中記載了70余種禽、獸、魚、鳥、草、木、谷、果等可藥用的食物,且對食物的功能進行了區分[12-13]。如“食之不饑”“食之不疥”“食之已風”分別體現了食物的充饑、保健和療疾作用,說明此時人們已對食物的不同功能有了較明確細致的界定?!吨芏Y·天官》中記有“食醫”一職,掌管飲食調配。書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14]。鄭玄認為“五藥”是草、木、蟲、石、谷,說明“谷”既是食物,也可作藥物,表明周朝人們對營養和治療的辯證關系有了充分的認識。

      2.2 戰國、秦、漢、三國

      《黃帝內經》是現存*早系統論述中醫及養生理論的典籍,書中有大量篇幅闡述了飲食對養生保健的影響,認為“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11]200,明確了食物的功能偏向,為后世的食養理念奠定了基礎。此外,書中建立了“味-食”關系,并將食物與五臟對應起來,認為“五味各走其所喜”,且“五味有所禁”,“無令多食”[11]208。然而,《黃帝內經》中沒有“味-藥”的闡述,因此有學者認為食物比藥物更早一步脫離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15]?!渡褶r本草經》的出現使“本草”成為藥物的代名詞,但書中將食物與藥物一同收錄。書中收錄的365種藥物中,有59種是食物,其中36種已納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16]。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藥食兩用品已達195種,并首創自然屬性分類法,將果、菜、米與藥物分列[17]。

      2.3 兩晉、隋、唐、宋

      東晉葛洪廣泛地使用食物入藥治療各種疾病,頗具特色。據統計,《肘后備急方》所用的食物及藥食兩用物質有58種[18]。對于食物性能定位*精辟的論述出自隋朝楊上善所著的《黃帝內經太素·調食》:“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饑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饑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生之物,例皆若是”[19],解釋了食物的食用性和藥用性依照服用對象和服用目的不同而有側重。從“故但是入口資生之物,例皆若是”的觀點中可看出,楊上善認為所有的食物都可視為藥物,強調了食物具有亦食亦藥的特性,并未說藥物也有亦藥亦食的可能。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藥名》中引用天竺大醫者耆婆的觀點:“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斯乃大醫也”,并在《食治篇》中提出食療重于藥治,收錄了可藥用的食物155種,擴大了藥物的概念及范疇[20]。至此,食療成為了中醫治療的重要方法。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是以藥用食物為主要內容的著作,記載的藥食兩用物質已達260種,而且不少為唐代初期本草典籍失載之物,如蕎麥、綠豆、菠菜、白苣、胡荽、鱸魚、鱖魚、石首魚等[21]。書中首次將藥食兩用物質從傳統本草中分離出來進行論述,全面記載了食性、食宜、食忌和食方,有力推動了藥食兩用物質及食療的發展。

      2.4 元、明、清、民國

      在元、明、清時期,涌現了大量食物性本草及食療??茣?,所載的藥食兩用物質在前朝基礎上大大增加。元代吳瑞的《日用本草》收載了日用飲食物540種;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收錄各類食物230種,其中還包括許多少數民族的習用食品,如回回豆子、必思答、八擔杏等[20]。明初朱棣的《救荒本草》共記載野生可食植物414種,其中276種為以往本草典籍未載之物,每種食物下有救饑和治病2種用途,為開辟食藥物資源做出極大貢獻[21]。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增加新藥347種[21]。書中果、谷、菜、禽、獸、介、蟲分類下所載的食藥占全部藥物的36%。姚可成的《食物本草》更是收載了1679種藥食兩用物質。龍柏著《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將非人常食之物歸為“藥性考”,常食之物歸為“食物考”,將藥物和食物進行區分,較有特色。1919—1949年,食療類本草融入了現代醫學及營養學的知識,對藥食兩用物質的認識更加深入,使食療理論更加豐富和科學。這一時期的中藥科普著作大部分以食療命名,或許是基于食物同樣具有藥用價值與治療作用,但更符合人們“厭藥喜食”的習慣,易被讀者接受,便于推廣[22]??v觀我國藥食同源的演化史,可發現從食物到藥物,再分化出藥食兩用物質;從湯液醪醴、五谷五菜到藥食品種的不斷豐富;從本草到食療本草,從充饑到養生療疾,人們對“食物-藥物-藥食同源”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豐富、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


      3 藥食同源的內涵


      藥食同源,即食物和藥物具有同源性,從古今我國人民對兩者的應用及研究來看,兩者的同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3.1 來源具有同源性

      食物和藥物均來源于自然界,人類對于食物的認識要早于藥物,在覓食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某些物質能填飽肚子,即將其確定為食物;某些物質能損人健康或致人死亡,即為毒物;某些物質能使患病之人好轉,即為藥物。在我國,食物和藥物的發現往往歸功于神農氏?!夺t賸》中解釋神農嘗百草是“為別民之可食者,而非定醫藥也”[23],也說明尋食先于定藥,即藥食本同源,然先尋食后得藥。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加上藥物又多從植物而來,我國的藥物亦稱為“本草”,可視為藥食同源的例證[24]。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認識到食物和藥物的不同特性而將兩者分離開來,藥與食由同源走向分化,同時衍生了藥食兩用的分支。

      3.2 成分具有同源性

      從生物和化學的角度說,組成生命的元素相同,均為碳、氫、氧、氮、硫、磷等,這些基本元素進一步構成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初生代謝產物,初生代謝產物通過次生代謝過程產生萜類、黃酮類、酚類和生物堿類等次生代謝產物。就功能而言,初生代謝產物可滿足人體對能量的需求,而次生代謝產物多為防治疾病的有效成分。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到食品的功能性成分研究中。膳食纖維、類胡蘿卜素、低聚果糖等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因此,食品除營養功能和感官功能外,還衍生了第三功能,即保健功能。此外,學者們將目光投向食物和藥物的共有成分,并重點研究這些共有成分的保健功效及其機制。如葡萄、桑椹和虎杖中的白藜蘆醇,具有抗腫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抑菌抗病毒、免疫調節和雌激素樣作用[25]。再如多糖,廣泛存在于食物和藥物中,具有修復腸道屏障及調節腸道微生態、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等藥理作用;通過抗氧化、抗炎、保護胰島β細胞結構和功能等方式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通過調節關鍵酶活性、促進糖吸收利用和代謝以及信號通路等途徑調節血糖含量等機制降血糖[26]。因此,食物和藥物在成分上的同源性,為兩者應用于醫療保健奠定了物質基礎。

      3.3 理論具有同源性

      由于藥物和食物來源相同,且共同目標是使人健康,客觀上要求兩者須有共同的理論指導。我國藥食同源理念在應用于實踐時體現了鮮明的中醫藥特色,食物和藥物的理論同源性,主要體現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的藥食運用法則上[4]。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百家爭鳴,哲學思想空前繁榮。隨著樸素自然辯證法及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醫學和飲食營養學亦在其指導下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整體觀、平衡觀、陰陽五行、性味歸經、升降浮沉、三因制宜等理論指導著食物和藥物的應用?!秹塾H養老新書》記載:“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與藥無殊”[27]。人是一個有機整體,“陰平陽秘”意味著身體健康,一旦陰陽失調,則需“祛邪扶正”。食養正氣,藥攻邪氣。不同藥物和食物的性味歸經,不同地域、季節和體質的人群飲食與用藥法則皆有不同?!饵S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記載:“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寒遠寒,食宜同法”[11]562,說明食物用以養生及藥物用以治病的指導原則是一致的。


      4 藥食同源與藥食兩用物質的定義


      從歷史源流與內涵分析結果看,藥食同源是人們對食物和藥物(尤其是中藥材)關系的歸納,指食物與藥物來源一致,且具有成分同源性和理論同源性,許多食物既有食用性又有藥用性,因此可用以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藥食同源是一種觀念,不指代具體的物質。藥食兩用物質概念的提出,是對藥食同源更具體、更科學的闡釋。在廣義上,凡是既可食用又可藥用的物質皆為藥食兩用物質。從《食療本草》的260種藥食兩用物質到《食物本草》的1679種,古代醫家們對藥食兩用物質的范圍不斷擴充。而后,在安全可控原則的指導下,在對藥食兩用物質成分及長期服用的安全性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從古代食物類本草中規范篩選安全性好的87種到《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并幾經修訂,逐漸規范了藥食兩用物質的品種。亦明確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藥食同源物/藥食兩用物質)的定義、列入原則、來源、使用部位和限制使用等信息,為藥食兩用物質的應用提供了科學的指導。藥食兩用物質是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材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中藥材標準)中的動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調味品)。


      5 藥食之異


      藥食雖同源,但藥食之異促進了兩者的分化,借助“物-性-效”的關系有助于明了食物和藥物的差異。從化學物質上看,雖食物和藥物都有初生代謝產物和次生代謝產物,但2種成分的含量、比例有差異。長期以來,人們對兩者成分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食品中初生代謝產物更多,故多側重評價其營養成分,而藥物中次生代謝產物所占比重更大?,F代營養學認為,食物可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元素等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中藥中主要的藥效成分為黃酮類、甾體類、生物堿類、萜類等。如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在發酵為豆豉之后,蛋白質、脂肪、鈣、鎂、鉀等含量明顯下降,而核黃素、視黃醇等含量明顯上升[28]。從性味歸經來看,食物和藥物雖均具有四性五味,但其性味的強弱和厚薄不同[18]?!秱浼鼻Ы鹨健分杏校骸八幮詣偭?,猶若御兵”之說[29]。而食物性味則多平和,因此,不論是補益、療疾還是不良反應,都較藥物小。范寧[30]對424種藥材及212味食材進行分析,發現藥材中偏性藥味達77.6%,苦味系藥材達43.6%,有毒藥材占9.4%;而食物中平性占36.8%,甘味食材占81.6%,所有食材均無毒。而藥食兩用物質溫性、甘味、歸脾胃經的食物比例*多[31]。有學者研究了食物化學成分及性味歸經的關系,發現平性食物、歸脾腎經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32]。正因為食物和藥物的化學成分及偏性有異,使得兩者的主攻方向不同,食物主要用于“安身”,藥物主要用于“救疾”。吳鋼[33]在《類經證治本草》中說“藥優于伐病而不優于養生,食優于養生而不優于伐病”。近代醫家張錫純[34]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這一觀點很好地闡釋了食物充饑、療疾且安全的特性。



      6 結語


      藥食同源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的思想。藥食本同源,隨著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逐漸分化為食物、藥物和藥食兩用物質,具備了不同的特性,并應用于不同方向,形成不同學科,但殊途同歸,*終目標都是為了人類健康。在中國傳統中醫藥學的影響下,藥食同源成為食療食養的指導思想。在現代,藥食兩用物質是藥食同源的集中體現。出于安全的考慮,已將藥食兩用物質明確限定在“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名單范圍內。藥食同源并不意味著藥食無異,在實際應用時,尤要注意藥食的差異。


    4. 豫ICP備17045270號-2 | 濟源源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本網站由銳之旗提供技術支持
      通訊地址:濟源市高新區高新大道沁園工業園8號樓    
      聯系人:王經理    固定電話:   移動電話:15638172538
    5. 營業執照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_黄色视频免费无码免费_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_六十路七十路超熟无码
      1. <i id="uezm5"></i>
        <i id="uezm5"></i>
      2. <optgroup id="uezm5"></optgroup>
        <wbr id="uezm5"></wbr>
        <i id="uezm5"></i>
          <delect id="uezm5"></delect>